崇旭的阶段性答案

读《设计中的设计》

最近在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今天趁着周末刚刚看完,在这篇文章里整理我的一些收获。

作者原研哉对这本书的介绍是: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一本一般人也能够阅读的书。

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本书。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

书中阐述了作者自己对「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辅以部分设计案例。这不是一本能让你成为设计师的书,因为它并没有梳理出成型的设计理论体系,更像是作者思考「设计」的散文合集。

这本书也并不是每一部分都打动我。书中关于日本文化的部分,对我并没有太大触动,或许以后第二次翻阅此书会有不同想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书摘,以及一些碎片的想法。

1

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如果有人指着一个杯子让你「设计」,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杯子为什么是一个杯子?它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 iPhone 面世之后,世界上的手机就开始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在 iPhone 之前,我们不也「理所应当」地认为手机就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的吗?

想到这里,我才理解到「重新定义」是多么不易的事情。「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思考方式,对我来说,它不只适用于设计。

2

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工作,很关键。我的看法是,谋生仅仅是最基础的需求,创造社会价值(更具体地说,是给其他人的生活带去积极影响)、甚至于用自己的努力和想法去「定义」这份工作,才是我持续工作的动力。

3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并不只是设计。我会建议每个人刻意练习「捕捉本质」的能力,一旦留意到这一点,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高效许多。

4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生活能力?

5

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证实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不知道 Smartisan 手机上的「喜悦和骄傲」是不是这里来的? : )

6

电脑不是道具而是素材。我们不应该只是粗蛮地使用计算机,还要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构筑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世界。

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新设计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取代那些「旧」的,而是「旧」的要容纳「新」的,这样一来,我们做出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大了。

7

我的专业是信息传达,但我觉得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经悄然完成了。

想起乔布斯说过的一句话:「这些产品可以进入生产线然后送到人们手中,然后他们会感到其中蕴含的精神。」

8

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技术与设计的未来。

我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9

所谓「给予性」,指的并不只是行为的主体,而是把现象背后的环境进行综合性把握的思考方式。……综合而客观的观察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环境与状况,这样的态度就是「给予性」。

这里的「给予性」,英文是 Affordance。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是在一篇讲 iOS 10 设计规范的文章里。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

10

所谓品牌,毕竟不是虚构而来,而是经销地的文化和消费欲望的综合体现。

……

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

香港的中华料理很好吃,但在东京吃到的就未必如此。请如果仅仅是厨师手艺的问题,那么从中国找个手艺好的厨师来就是了——事实上,的确有些餐馆是这么来做的。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这不是厨师的问题,而是顾客的问题。并非是在日本的顾客味觉格外的敏感和挑剔,而是他们自身已经抱有一种「可能不会太好吃」的意思。换成「寿司」,我们大概会看到类似的情形,只不过是地域逆转而已。

我一直称自己为平面设计师。有一些设计师,觉得在现在的情势下,这个称呼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些不符。他们开始管自己叫「跨学科设计师」。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有失轻率的行为。频繁更新的名称固然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奇也会很快过时。

#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