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才是硬通货
我一直对没用好大学四年懊悔不已。
近两年真正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才发觉大学时期自己真的与「废人」无异。
我懊悔的并不是没有好好上课,更根本的,是没有太大的「成长」。
成长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能力的获取。
这篇文章,就聊我对「能力」的部分理解。
混日子是「最亏」的投资
我对「混日子」的理解,就是把本来应该用来创造价值的时间,用在了「杀时间」上面。
如果投资成功的定义,是「用有一定价值的东西,换取更高的价值」……
那么「混日子」就是,就是用掉最贵的东西(时间),却一无所获(如果是在职场,那么只是可以拿到一份工资)。
我的大学,有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做这样的「最亏投资」。当然,大学期间里做的部分事情,对后来的我确实有帮助,不过总体来说……损失有多惨重,还是比较不忍直视的。
付出从来就不会白费
有种想法是这样的:付出就亏了。
比如:我认真学习,除了应付一下考试,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好处,那么费劲做什么;又比如:我努力工作,赚的钱都是老板的,那差不多就行了。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哪里错了?
有一项最重要的,而且一定属于自己的收获被无视了——能力的增长。
仔细想想就能明白,那些努力的人,是用时间换来了金钱 + 能力的增长 + 社会价值。
金钱当然很重要,不过属于一次性的资源,花完就没了,提高获取的效率或许更重要;
而能力,是永久性的、可迁移的、自带加成属性的资源。一旦获得,它不会被消耗掉,不只适用于一个领域,而且可能跟你原有的能力产生加成效应(1 + 1 大于 2);
至于社会价值,我认为是「我做的事情是否意义」的判断标准,不是本文重点故不展开叙述。
所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如果我认为我做的这个事情会产生价值,能让我获取能力的增长(提醒:这个有时候要做了才知道),那就没理由认为「我付出,我亏了」。
事实上,不努力才真的亏大了。
为什么说能力是硬通货?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里对我影响极深,他说: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过去,我的理解,不过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现在,则新增(注意,是新增)了更现实层面的理解。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力迁移」,这是我在「得到」专栏《超级个体》里学到的概念。
我们经常说隔行如隔山。其实真正相隔的,只是底层入口售票处,越往上走,运用的能力、才干都越来越接近而且越熟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都是相通的。这不是鸡汤,当你理解了能力三核,他们说的其实是:只要你曾经在某一个领域努力练习过,你提升的技能和才干都不会白费,可以迁移到未来。
我回头看了看自己,其实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这里简单说几个——
比如说,虽然我在大学时期没有好好学习,但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智能手机和科技新事物,这不仅是我后来从零做 AppSo 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在那段期间掌握了很强的搜索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篮球是我最喜欢的运动,非常注重配合与各司其职,这又让我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审视自己现在的工作,其中运用到并不断在加强的文案写作、自我管理、用户运营、项目管理等能力,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几乎肯定是能用上的。
什么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句话谁都听过,但理解未必一致。
曾经我看这个句子,重点放在「总会发光的」。你或许能透过手机屏幕感受到,许多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种自己是金子但还没发光的那种悲凉感……
在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这句话撞进了我的脑子里。
我的视角变了,觉得这句话的重点在「是金子」。
显然,我们得先让自己变成「金子」,才有资格谈「发光」。
而想变成金子,不是躺在那里就可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