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旭的阶段性答案

别做粉丝

这几天,瓜吃得爽吗?

虽然平时很少关注(刻意隔离)娱乐新闻,不过遇到最近这种级别的瓜,「歌词大意」还是会了解一下。

然后想起了一个想聊很久的话题,今天展开讲讲。

1

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有了很多关注别人与被关注的机会。以往只有电视纸媒的时代,我们追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渠道非常有限。

现在,只需一个「关注」。关注对象的一举一动,会翻山越岭来到你的面前。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关注」和「关注」是不一样的。

微博把关注者叫「粉丝」,微信公众号把关注者叫「用户」。

粉丝和用户是什么区别呢?

对粉丝来说,关注对象是整个世界;对用户来说,关注对象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这样说可能也不是特别严谨。不过我想通过自己的两段经历,大致表达我的意思。

2

年轻的时候,NBA 球星麦迪是我的偶像。我那时经常说,他就是我的信仰。所以,说我是麦迪的「粉丝」,完全合理。

当粉丝的我,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会因为同学说他坏话而发脾气,会在论坛上跟「麦黑」大战三百回合,会因为他所在球队输了球闷闷不乐一整天……

简而言之,我把「我」寄托在了一个美国人身上。理由呢?仅仅只是因为我喜欢看他打球。

现在的我,不怎么看 NBA 了,也过了追星的年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我在其他领域关注了很多人。可,即便是我再认可的人,也不可能让我回到「粉丝」的那种状态了。

拿李笑来举例子吧。作为李笑来的长期关注者,我很少跟人提起李笑来。我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聊天,他提起李笑来的反应是「哦,那个骗子啊」。

当时我就是笑着点了点头,没有任何要解释的意思。因为李笑来是个特别有争议的人,每个人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面。

他有很多争议和毛病,我也觉得有问题。但是,总体上说,他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多太多了,所以值得我继续关注。

总之,我不再像迷恋麦迪一样,全然把「我」交出去。相反,我是把李笑来纳入我的世界,成为「我」的一部分。

3

《奇葩说》第七季有一段我很喜欢,来自黄执中。他在讲饭圈现象的时候说:

健康的热情,应该让你看得更多,而不是看得更少。

做麦迪「粉丝」的那个我,眼里只能看到完美的麦迪;做李笑来「关注者」的那个我,眼里除了优缺点并存的李笑来,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如果换个角度说,那大概就是:关注一个人,跟找对象结婚生子是两码事。

找对象要朝夕相处,而且只能有一个,那么,你要能够接受对方的一切;而关注一个人,你完全可以只喜欢他的一部分。

所以,当决定关注一个人,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也提醒自己:嗯,既然我不需要喜欢他的一切,更不需要他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么——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关注他呢?

找到那个立足点。 在这个立足点受到挑战之前,这个人身上所发生的所有其他事情,都没有那么重要。

就比如说,我喜欢这个人,是因为他东西写得好。那么即便他有再多其他的缺点,其实也不影响这份喜欢。除非有一天,他被发现是个抄袭者,那就再另当别论。

4

最后,我觉得有个立足点值得警惕,叫这个人「什么都懂」。

不否认世上有异常博学的奇才,可是,如果一个人营造出来的形象是什么都懂,那有非常大的概率,是他什么都没有懂得很透。

有句话叫「他什么都懂,直到说到你的领域」——我是真的遇到过几次。

正因此,我现在比较谨慎。跟什么事情都能说上两嘴的信息源相比,我更倾向于选择专注于垂直领域的个人或媒体。

我的意思不是说各路科普号就不能看了,可以作为开始研究的路标或者地图,但绝对不宜照单全收。

总之,一旦把关注一个人的预期设定在「什么都懂」或者「他很完美」,那么崩塌是迟早的事。

想说的都说完了,那就到这里吧。

#李笑来 #粉丝 #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