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旭的阶段性答案

多少次,我们跟着感觉走丢了

1

这两天股市暴跌,投资者们感觉都不太好。

下午突然想到一个点,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有钱还是想买房,而不是买股票。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两种资产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房子的价格再怎么波动,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眼前。你摸摸那堵墙,摸摸那片地,感觉就很踏实。

那股票呢?就一串代码,摸也摸不着,价格不管涨还是跌,都很容易让人有一种纸面财富的感觉。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2

做投资,有一个基本观念永远不能丢:股票背后是公司。

实际上,公司有看得见的员工、会议室、电脑、桌椅,还有看不见的品牌、文化、信誉……

股票股票,其实可以分为「股」和「票」:股是股权,代表你占有公司的一部分;票是票据,是你持有公司一部分的「凭证」。

这个凭证的价格,会因为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而波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股价(也许叫「票价」更准确一点)。

99% 的情况下,票价的波动都是情绪的反应,并不代表背后的公司发生了变化。

而投资者之所以拿着股票不放心,很有可能只看到了「票」,没看到「股」。或者说,票价波动带来的感觉太过强烈,以至于很容易忘记股权的存在。

感觉就是这么会骗人。

3

还有,比如投资遭遇利润回撤。

假如你在 1 元的时候买入,后面涨到了 10 元,很高兴对吧?可如果,还是 1 元买入,然后涨到 15 元再跌到 10 元,你就会很难受很难受。

实际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一样的,可是感觉不一样。第二种情况,由于「损失厌恶」效应的存在,我们会有很强的「损失感」。

换个不是投资的例子。

你有没有走过高空玻璃走道?这种走道非常安全,可有人就是不敢走,因为没有「安全感」。

安全和安全感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相信安全感,而不是安全。

4

可,要是跟着感觉走,我们很容易走丢。

关于这个现象,我两年前看了一本很好的书,叫《事实》(汉斯·罗斯林)。书中就讲了大量感觉带来错判的现象。

比如,不要把媒体报道当作整个世界:

请记住媒体和社会活动家们都依赖夸张的事情来吸引你的注意。请记住负面的故事比中性的或者正面的故事更有戏剧性。请记住,要在一个长期持续进步的大背景下,吹毛求疵地找出一个短暂的低谷,并基于此讲述一个危机的故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请记住,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广泛连接并且透明的世界中,关于不幸事件的报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

作者说: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对我们的人生很有指导意义,就像准确的 GPS 一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自在。夸大的世界观总是太过负面和可怕。

5

如果抵御这种由感觉带来的错判?

第一,严选信息源,分清信号和噪音。信息不等于事实,养成核实信源的习惯。

第二,记住,我们了解的只是一部分事实。不要太早下判断,如果涉及重大决策,尽可能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再做决定。

第三,把事实写下来。大脑很容易被情绪控制,这种情形下,我们很难好好思考。这时候,找张纸,只写下客观发生的事实,有助于冷静看待局面。

第四,如果有可信度比较高、而且利益不相关的朋友,不妨借一下他的眼睛。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困局,在旁人眼中,可能有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

暂时想不到第五了,今天就写到这。

#安全感 #误判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