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做园丁,还是木匠?
评级: 🌟🌟(值得一读)
标签: #家庭教育 #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 #关系
崇旭的推荐语
《园丁与木匠》是一本育儿书籍。我还没有小孩,所以尽管看到别人推荐多次,我也一直拖着没读。
这篇文章概括了核心要点。简单来说,大多数父母最重视的教养方法,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以及跟孩子是怎样的关系。
读完之后发现,园丁 vs 木匠的思维,并不仅仅可用于育儿,而是适用于亲密关系、结交朋友、团队管理、公司运营等任何「关系」型话题。
摘录和批注
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正如美国学者西蒙 · 斯涅克(Simon Sinek)所画的这张「黄金圈法则」,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其次是「怎么做」,最后才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相关阅读:那些杰出的领袖怎样激励我们行动?
这也正是本书鹤立鸡群于其他育儿书的一个鲜明特点:书中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将内容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有一个模糊的感觉:我们学习的时候,很喜欢追求「术」,比如技巧、方法什么的,因为这些东西拿来就能用,学习的即时反馈比较强。但是术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别人觉得管用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不一定管用。
还有一种学习是追求「道」,比如本质、底层逻辑这一类。这些呢,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虚头巴脑、不实用,甚至会觉得是鸡汤。但学得越深入,会越发现道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更能从根本上去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这里不是要说,术和道哪一个更好。学习的最初期主要是模仿,从术开始是挺好的选择,只不过越到后面的阶段,道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只是个模糊的总结,不一定准确。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_最外层是 what,_即外在表现,比如知识、技能,考试考了多少分,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乃至将来做什么工作,等等。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被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_其次是 how,_即特质风格,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社交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现方面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称赞他们「优秀」,因为我们都知道,特质风格是外在表现的驱动因素。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好学、探索的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的品格,也不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_最内层是 why,_即孩子的心理内核,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又比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的自由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
非常有启发性的总结。其实不只是小孩子,我们去看任何一个人,总是会最先看到 TA 的「what」,稍稍好一点会看到「how」,却很少会看到「why」。
跟一个人交心,最深刻的也许就是理解对方的「why」。可这又谈何容易,毕竟,自己的「why」都不一定已经搞清楚。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三层模型有如下特点:
_第一,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_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_第二,外层更容易评估。_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年薪等,这些都很容易比较。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因此,越是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
_第三,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_知识、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纠正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但是,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而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特质风格严重影响的外在表现,却仅仅因为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了父母最大的重视。
父母们最重视孩子的外在表现,有部分原因也是社会规训吧。大部分人都在意「看起来怎么样」,而不是「实际上怎么样」。可是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往往不是对的。
本来应该是外层为内层服务,利用外层来构建更好的内层,比如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进而使他有一个更高的内隐自尊,但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
比如用有条件的爱去操控孩子,他弹钢琴就笑逐颜开,他玩泥巴就面色铁青。这样倒是能促使孩子多弹钢琴、远离泥巴,因为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他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也要争取父母的爱。一直用这样的抚养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赢得钢琴比赛,但也会让他降低自尊、迷失自我。
可以想见,被这种「速成思维」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没有灵魂的。从小就按照父母的想法活,长大之后就很有可能按照社会大众的想法活。
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但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孩子的外在表现。为了把这一层雕琢得毫厘不差,父母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
_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的。_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特质风格,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进化赋予人类的伟大天赋,是灵活应对,而不是僵化重复;是在错误中学习,在困难中成长,而不是犯了错误就一蹶不振,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是要去度过一个美丽、充实、激情的人生,而不是终日无谓地辛劳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越灵活,越稳定;越僵化,越脆弱。
如果你喜欢「价值阅读」,请帮忙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朋友。
你可以转发这篇文章(点击可跳转),让朋友更好地了解「价值阅读」。
也记得跟朋友分享你在群里的感受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