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旭的阶段性答案

多问问:这是目的,还是手段?

1

你知道现在让人上瘾的烟草,起源是什么吗?

其实,烟草起初是用于驱除蚊虫。印第安人在草原上行走、打猎、采集果实时,深受蚊虫叮咬之苦。后来发现,点燃一种植物的叶子可以驱虫,于是就把这种叶子卷起来并点火,用于驱除蚊虫。

可是燃烧的叶子可能会灭,为了保持烟草的燃烧,他们就会时不时用嘴吸一吸。就是这个动作不断反复,让人的大脑形成了对烟草气味的依赖性和某种快感,以至于他们不在丛林里时,对这种烟草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

烟草原本是驱除蚊虫的手段,却变成了目的本身。

2

再来,说说「吃」。

在很久很久以前,吃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而在现代社会,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已经不成问题。吃作为「手段」的比例已经很低,但很多人即使体重超标,也一直在吃。

关于吃饭的时间也很意思。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在 12 点左右吃午饭?有没有可能,不是「因为 12 点的时候会饿,所以要吃饭」,而是「为了吃午饭,大脑会让我们在 12 点左右感觉到饿」?

吃原本是生存的手段,却变成了目的本身。

3

还有,我们一天花那么多时间刷手机,是不是也是把刷手机从手段变成了目的?玩游戏呢,是不是也是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仔细想想,类似的事情也还有不少。

这个过程,在哲学上称为「异化」(来自吴伯凡):

本来作为完成某个特定目的而采纳的一种手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备了某种自足和独立性;

有目的才有手段,但如果目的不存在,手段就获得了某种自足和独立性,形成了一种隐秘而强烈的欲望——瘾;

最后,迫使你完成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本身成了目的。

如果你留意过销售人员的话术,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有意地混淆手段和目的。商品本身是手段,却往往会被一个与你有关的、美好的目的所包裹起来。

4

比如,你本来不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柜子,看完宜家的这个广告,也许就觉得需要了。

这个广告在告诉你,买柜子只是手段,为爱留好空间才是目的。

对宜家来说,为爱留出空间的广告是手段,卖出柜子才是目的。

广告似乎会时常用这种方法影响我们的购物决策——买不买的关键,就在于商家所告诉你的那个目的,究竟真的是你的目的,还是另一个被制造出来的需求?

就好比宜家这个例子,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家里真的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收纳吗?买柜子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吗?只有把玩具和包包都留下来,才可以表达爱吗?

多问这么一下,也许就会发现——买了柜子,也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占据家里的空间,原本的烦恼不一定会消失。那么,想要真正解决问题,也许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更加有效。

5

这是个非常有用的思考工具。

网购时,不要急着下单,先把东西放进购物车,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想,买这个究竟是为了什么;

工作时,被安排任务的时候,先别急着做,问清楚目的再动手,往往能少做很多无用功;

总之,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习惯动作,都值得去重新审视。我想,这可以帮我们活得更明白一点。

#宜家 #手段 #烟草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