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轻得难以察觉,重得无法摆脱
近几天,在社交网络上,不断有账号在提醒:2021 年已经过去 10% 了。
不知道你过得怎样?2021 年,有对你更好一些吗?
对我来说,2021 年的开头似乎不怎么样。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焦虑而茫然的状态。
好几个同事说,最近看我总是愁容满面、心事重重的样子——其实我知道自己状态不怎么好,只是没想到这么明显。
在这些友好的提醒下,我开始自己做些梳理。阶段性的发现是这样的:
一方面,近来确实有几件很需要自己操心的事。关于这个,我前阵子专门画了张脑图分析了一下现状,发现自己的焦虑完全毫无用处,现在已经缓过来了……
而另一方面,也是本文想重点探讨的一点,就是生活节奏被打乱——具体来说,就是我之前所维持的习惯(冥想、阅读、运动等)在近一两个月极不稳定——导致掌控感减少、心态失衡,从而又反过来继续影响生活节奏。
这样的状况,让我想好好地梳理一下,我对「习惯」这个概念的理解。
习惯是生活的「锚」
先从每个人都有所感受的一点说起。去年我在笔记本里写下:
习惯就是生活的锚。不管发生了什么,你做回那件每天都做的事,就像找回了一部分的自己。
比如说,我有每天早上冥想的习惯。如果这件事能够正常进行,从心态上,我会觉得这一天算是「开了个好头」。
可我并不是每天都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天冷赖床,出门前一犯懒就不冥想了——其实,这只不过是少了 15 分钟的静坐而已,却往往给我一种「今天好像不是特别顺利」的感受。
那是一种,对自己的生活丢失了一点掌控的感觉。
如果说冥想这个例子不太好理解,那么我觉得跟这个有点类似:很多人早上开工之前要喝一杯咖啡,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咖啡能提神,而是这杯咖啡所代表的掌控感所带来的一种「安心」。
在我看来,有这么一个「锚」很重要。特别是在去年这样的状况下,我在经历了疫情初期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时期后,正是借着习惯,找回了生活的节奏。
即便在最近状态不佳的这个阶段,我也时刻知道,如果想找回自己,我可以去做些什么。习惯作为生活的锚,意义正在这里。
习惯是一种自我要求
习惯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能作用于我们能掌控的事情。
我们无法要求世界按照我们习惯的方式去运转,而只能控制自己怎么做。所以,习惯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要求。
同样一件事情,交给不同的人做,结果很可能天差地别。其中有个重要因素,便是他们的习惯(自我要求)不同。
就好比说,两个人写同一封邮件。一个人毫不在意措辞、文法、排版,另一个人字斟句酌、避开语法错误还做好排版。
也许,单单在这封邮件上,结果不会有太大区别,毕竟只要收邮件的人能接收到信息、把事情推进就可以了。
不过我个人会在这种事情上看得更多。这自然跟我本身是个编辑有关系,但是我认为,包括写邮件在内的所有表达,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工作素养。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可以不在意这个,他的 credibility(可靠性)自然要被打个问号。因为我认为工作习惯不好,代表的是一个人自我要求不高,自然很难赢得别人的信任。
这也许是为什么巴菲特会说:
习惯的枷锁,开始的时候轻得难以察觉,到后来却重得无法摆脱。
习惯源于信念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既然习惯这么重要,而且又是自己能控制的,那我改改注意一下就好了」,我有个额外的提醒。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不要因为别人无法按你的意思去做事而生气,因为自己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更何况别人呢?—— 汤姆斯·肯必斯
是的,就算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也不是想怎样就怎样——习惯并不是想改就能改,毕竟,你我都是浑身上下都有「缺陷」的人类。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号称能帮你养成习惯的技巧和方法,多多少少都有点用。
可问题在于,如果你真的试过,会发现它们都是短期有效,无法做到长期有效。
原因是什么呢?
在《掌控习惯》这本书里,James Clear 提到,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改变结果、改变过程和改变身份。
结果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意味着你做什么,身份则关系到你的信仰。当谈到涉及培养持久习惯,以及创设改进 1% 的体系时,问题不在于这层比那层「更好」或「更差」。所有层级的变化都各有用处。关键问题是改变的方向。
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这会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借助于这种方式,我们的着眼点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未改变支配着以往行为的潜在信念,就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
如果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推荐读一读《掌控习惯》这本书。今天就聊这么多,谢谢你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