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是个可怕的幻觉
人生是有幻觉的。不仅有,而且无处不在。比较常见的一个是「我不得不」。
我们喜欢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以此来表达自己被迫适应环境,不得不改变自己。
可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不假思索使用的「名言警句」,其实正默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孟岩老师说得好:
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喜欢用别人的「金句」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合理化。
就拿这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说,我有很多时候,都非常自然地拿这句话当作挡箭牌,将「做了某件不情愿做的事情」这种行为套上「不得不」的外衣。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不得不」是一种幻觉。实际上,当我们在用这个三个字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默认预设成立的前提下选择的结果。
尝试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某篇文章的留言区,看到有人说「要结婚,一套房一辆车少不了」。
这区区十几个字,你我也许也都说过。乍一看,那是相当「正确」(这里正确的含义,是符合社会认知)。可再琢磨琢磨,就发现背后尽是「想当然的预设」。
比如说——你是不是把结婚当成默认选项?这里藏着「人长大就要结婚」的隐藏假定。同理,「有房有车才能结婚」也是一种假定,但我们似乎总忘记确认「这个假定是否成立」就急于行动(为了结婚去买房买车)。
但是,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个「想当然的预设(隐藏假定)」的存在,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个结论:「不得不」是一种幻觉。
换个说法就是:我真不是没得选。
再换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说法是:有的游戏,我可以选择「不玩」。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说过一个事情,我印象一直深刻:
上大学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男生宿舍里流行一种低级的游戏,扒裤衩。动不动就有一群人用莫名其妙的理由对某个男生群起而攻之,令那男生最终下身赤裸,羞愧难当。那个时候(90 年代初),我们宿舍算我在内总计 12 个人,其中只有我一个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这种游戏。甚至在他们所有的人,包括那个被扒光的,嬉笑一片的时候,我都笑不出来,也许是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这事儿好玩在哪里吧。毕业之后,我突然有一天想到,整个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从来没有被扒光过,从来没有谁对我有过那样的企图。除了我之外, 所有的人都有被扒光的经历。
一旦意识到自己不是每个游戏都非玩不可,会带来巨大的解脱。比如说,你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在玩一个叫「攀比」的游戏,比较谁用的东西更好、车子更贵、房子更大、另一半更有名……而你只要主动不参与这个游戏,就会发现烦恼少了许多许多许多。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简直是在「省命」。
当然,绝不是说「不玩」就是正确选择——这是另一种极端,可能会变成合理化「逃避」行为的借口。
这其实又会引出一个问题:我怎么判断这个游戏要不要玩呢?
我的阶段性答案是:
你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它容易,也不是因为它困难,更不是因为很多人喜欢,而只能是——你相信它是正确的事情,你相信它值得做。
你相信它是一件值得做的、正确的事——这是唯一的标准。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背后牵涉的是宏大的问题,即价值观。这不是在这里能讲清楚的事,也不是现阶段我能讲清楚的事。
不过我倒是想用一个极端例子,作为这次分享的结束。
拿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徒手攀岩》(Free Solo)讲了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的故事。他是一名徒手攀岩者,终极目标是攀登酋长岩(El Capitán),在他之前还从未有人完成这一壮举。从 2009 年开始,他尝试了 1000 多次,最后终于在 2017 年达成这一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徒手攀岩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也就是一旦失足,丧命是基本确定的事。作为观众的你,也许跟我一样不禁会想:有必要吗?有那么重要吗?值得拿命去换吗?
可能我这辈子都无法感同身受。不过我想,对亚历克斯来说——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就是一件他相信值得做的、正确的事吧。
这是不是我们经常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