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对话彼得 · 蒂尔: 逆向思维、全球化、商业模式及创新
原文: 钱颖一对话彼得 · 蒂尔: 逆向思维、全球化、商业模式及创新︱多向度
评级: 🌟🌟🌟(强烈推荐)
标签: #投资 #独立思考 #逆向思维 #彼得·蒂尔 #全球化
崇旭的推荐语
这是一篇 2016 年的访谈,放到五年后的今天看,依然毫不过时。我经常说,好的内容穿越时间,就是这个意思。
这次对谈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点。比如,当我们人云亦云地说「逆向思维」和「独立思考」时,真的有深刻理解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又比如,为什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如此重要?
如果你是个企业家、投资者,那么类似「技术发展缓慢的环境远比技术井喷的环境更有利可图」这样的观点,也值得多揣摩一番。
摘录和批注
逆向思维,并不是为了和别人持不同意见而持不同意见。如果这样,就不再是逆向思维,仅是加了个负号的延续性思维——先看看主流舆论是什么,然后在前面加个负号。
之前有个选题没写,大致是想说区分「逆向思维」和「抬杠」。这里说得好,逆向思维不是在主流思维面前加负号,我的理解,大致也就是抬杠的意思。
真正的逆向思维是自己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也不是跟周围人唱反调,而是思考有意思、其他人甚至都没想过的问题。所以逆向思维就是探索你感兴趣但别人还没发现其有趣之处的方面。
独立思考不等于对立思考。
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是个博士生,他认为成功的博士生和不成功的博士生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做研究的能力,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如果你能提出正确的问题,问题不是太简单也不是太难,你就能够回答而且回答得有趣。这种能力颇具生产力,从正确的问题出发,你能得到很多有趣的结果。很多最聪明的人非常努力,但他们从未真正提出正确的问题。他们提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在问、很多人都在研究的问题,因此难以脱颖而出。如果问题有趣但不可能回答,也难以取得很大进展。
所以逆向思维不一定总是给出不同答案,如果提出没有人问过的好问题,就是非常好的起点。
少楠在播客里说过一句话,我真是听过一次就忘不掉:一个好的问题胜过许多答案。
问题决定了思考方向。思考方向错了,答案就不可能正确。
我们甚至经常会对提出好问题感到尴尬,因为我们经常想,这些问题很笨,或者一定已经被其他人问过了,我一定是遗漏了什么,才去问这些显得太笨的问题。我们还都会有这种羞愧感——当听到不太懂的事情时,就会想,我是不是有点笨才不懂?因此不提问。可能事实上没什么,只是聊得稍微复杂点,你只要简单问一问,就会发现根本不难。所以我想,有时,问那些看上去笨笨的问题实际上挺难做到的。
提问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硅谷让我感到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写作。如果说我们能够写好一篇文章,不管是做科学的,做技术的,做创新的,如果你能写好一篇文章的话,其实你都不需要成为一个作家,或者说一个小说家,基本上比普通人好一点点的话,那你就是很好的亮点了。你就可以获得别人的关注,你就能够获得别人的青睐。应当说,过去这 10 年当中最成功的这些风投家,他们之前都写过长篇大论的博客,如果说你也能够很好地写作的话,应当说,在硅谷是很好的一块敲门砖。
写作是可以把一份时间卖很多遍的商业模式。
投资 SpaceX 看上去非常奇怪,主要问题是:这不是 IT,你对投资火箭公司有任何经验吗?这生意风险太大了。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你会发现,SpaceX 的商业模式实际上非常棒,因为人们会预付费来买火箭,所以相对而言,项目一旦启动,就是正现金流生意。而且,埃隆是在与那些非常陈旧的航空航天集团企业竞争,例如波音(Boeing)和洛克希德 • 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40 年来没有新火箭公司出现,显然这是没有什么人懂的领域。所以我们不需要非常擅长投资火箭公司,因为在投资层面,绝对没有人与我们竞争。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没有专业知识,我们也一样,但我们只要稍微做点研究就可以做到相对专业。
有很多东西我们不投。作为风险投资家,总是犯这样的错误——投资了以后发现公司最后很糟糕或者错过了后来很棒的公司。2005—2008 年间,我们放弃了清洁能源技术领域这一整个投资类别。我认为清洁技术很好、很重要,但公司非常同质化,这方面的投资竞争太激烈,以至于脱离了潜在商业价值。当时我感觉这个领域已经有些泡沫,但不可能去公开提出疑问,大家都很狂热。最后这波热潮结束,而且速度很快。
想起之前看过一个理论,大概是说: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 100 块钱,没必要弯腰去捡。因为如果它真的是 100 块钱,早就被人捡走了。还没被捡走,肯定是有原因的。
可是,捡钱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研究专业领域不是。
有人说,某某生意之所以现在没看到有人做,是因为曾经有过的尝试都死了。
以前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可是仔细一想,是不是也要看:之所以没人做,是不是这个生意模式的门槛太高了,以至于大家都没有尝试就放弃了?
今天我认为,清洁能源技术可能是值得投资的冷门领域,但 2005—2008 年,不投清洁能源技术就对了。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我总喜欢说:当人们想谈技术时,你应该谈谈商业模式;当人们想谈商业模式时,你应该问问技术问题。生物技术公司经常谈技术,所以你应该在商业计划方面去大力推动。金融则是另一个极端,大家总爱谈商业战略、市场、快速崛起。这时候你就应该问,这里面有什么技术?除了一个网页外,还有什么技术?如果对技术问题回答得很棒,那就是很棒的起点。不过这是个典型的会难住人的问题。有可能一个成功的金融技术公司并没有太多技术,但有非常好的市场或者渠道机制,但我会很怀疑其持续成功的概率,因为太多人想那么做了。
当人们想谈技术时,你应该谈谈商业模式;当人们想谈商业模式时,你应该问问技术问题。 #好问题
PayPal 是个金融技术公司,最后变得很有技术含量,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而成的,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
钱颖一:你认为全球化是 “从 1 到 N” 的过程,不算真正的创新;而过去的三四十年,是一个全球化主导的时代。
蒂尔:我想,崇尚创新是很近的事,尤其发生在过去 10 多年,具体时间很难衡量。当然,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有所不同。
在全球化主导的时代,人们没有理由一定要去进行原始创新,因为复制就是最容易摘到的果实。在美国,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产业,例如金融,表现极其好。如果说,仅仅通过全球化就可以大展拳脚,那你应该勇往直前,去摘全球化的果实。对于顶尖人才而言,全球化确实曾大有可为。
可是现在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如过去那么强劲了,我想它的发展顶峰是在 2007 年。今天,2016 年,全球化趋势绝对已过顶峰,可能已经走向反面。在 1970 年到 2007 年之间,全球化使得贸易增长了 2—3 倍,和 GDP 增速一样快,很容易滑向反面。现在需要回归创新。
当创新压力大增时,在美国,有才华的年轻人从蜂拥去纽约,变成潮涌向硅谷。在整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 2007 年,对有才华的年轻人来说,纽约是魔力之都。年轻人都想去银行业、投行、麦肯锡咨询、高盛等等,这些行业与企业和全球化紧密联系。从 2008 年开始,人才更多流向硅谷,相比以全球化征服世界的故事,大家更喜欢创新的故事。
蒂尔:全球化和技术这样的词汇一样,意味着很多东西,会令人困惑。过度全球化是想象力失败的产物——除了全球化,你想不出其他东西。你能想到的未来,就是让世界变得一模一样。你能做的事,就是试图更快聚合。当人们只有这样很失败的想象力时,就会导致资源都进入全球化套利中。
钱颖一:所以你的全球化定义,就是市场的扩张和技术的复制?
蒂尔:有各种各样的全球化。一种是复制可行模式,是已有事物的延伸。因此,全球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我不是反全球化,我认为,是全球化(“从 1 到 N”)被捧得太高,以至于影响了创新(“从 0 到 1”)。
有个大争论:创新是加速了,还是停滞了?我认为在计算机领域是加速的,而其他任何领域则是相对停滞的。看看今天 “技术” 一词与 50 年前不同的含义,就知道了。50 年前,就是 1966 年,“技术”一词意味着火箭、超快的飞机、农业绿色革命、核能,还包括计算机等等各种东西。今天,“技术”通常指信息技术。我们已经把定义收窄了。20 世纪 20 年代,技术指轿车,现在我们不会把小汽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除非把汽车延伸到计算机领域,例如自动驾驶汽车——汽车内置了计算系统。现在,如果其他领域也有这样的进步,对我们的文明会更有益。
定义变窄,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创新的停滞。
我想硅谷的挑战之一,在于人们有 “看涨偏见”。因为如果你创办公司,你就要说世界正在变得不同,如果你是风险投资家,你要说有那么多可投资的出色技术正在涌现。所以,硅谷的人们自然会有这种倾向,他们会说,我正在干好多事。
哈哈哈哈,「看涨偏见」是硅谷版的「屁股决定脑袋」?
在一个适度创新的世界,财务回报事实上可能非常可观,因为一旦你做出新东西,后来者很难追赶。如果创造出类似谷歌的新搜索引擎,在搜索上就难有重大创新了,没人能再创造出比你棒非常多的搜索引擎。结果是,你占据了搜索的垄断地位,很强大,很无敌。以 20 世纪 80 年代的磁盘驱动器产业为例,你可以造出全世界最棒的磁盘,两年后又会有人造出更好的。你的公司就会出局,投资也打水漂了。10 年里,磁盘驱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创造了消费者剩余,但是这种变化对磁盘公司并无好处。所以,技术发展缓慢的环境远比技术井喷的环境更有利可图。大饥荒时代的农夫,可能远比粮食充足时代的农夫容易赚钱——在粮食充足的时候,粮食价格会很低。
「技术发展缓慢的环境远比技术井喷的环境更有利可图。」
巴菲特在大家都说苹果不再创新的时候投了苹果,会不会跟这个有关系? #疑问
即使是 AlphaGo,除了下围棋也不会干别的,只是计算比人强的信息时代的持续。20 世纪 40 年代末,计算机开平方根比数学家快。回溯到工业革命时候,机器替代了人力。我想专用 AI 是计算机时代的延伸,是积极有益的。通用 AI 就奇特了,可能很危险,但还非常远,我不担心。我想长期以来对 AI 过度预测了。
如果你喜欢「价值阅读」,请帮忙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朋友。
你可以转发这篇文章(点击可跳转),让朋友更好地了解「价值阅读」。
也记得跟朋友分享你在群里的感受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