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好的,很有必要
1
前阵子,读到一篇文章《金钱是身份的放大器》(Money Is the Megaphone of Identity),作者是 Lawrence Yeo。
读完两遍,在 flomo 上认认真真做了笔记,然后以「这是我今年迄今为止读到最好的文章」为推荐语,分享到了「价值阅读」群。
我甚至觉得,上半年读了那不计其数的文字,都是为了遇到这篇文章准备的。
这么说,听起来自然是有些夸张。可我想表达的是,阅读一篇文章的机会成本,真的可以无限高。
我们的时间有限。一旦它们被用在阅读不怎么样的文章上,就意味着,你有可能错过了另外一篇原本能真正带来改变的文章。
这是为什么我痛恨一切品味差劲的内容创造。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一秒都要确保自己读的文章很优质,这不现实。但至少,我们应该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总把它们安排到「稍后阅读」里(然后忘掉)。
2
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改变我们的观念,进而改变行为。
《金钱是身份的放大器》这篇文章,我之所以觉得好,是因为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棒的思考框架,让我们评估自己跟金钱的关系,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一旦有了这么个框架,再遇到跟金钱相关的问题,我们就多了一个思考工具,不至于陷入茫然。
这时候再去想象一下,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那个不知如何是好的自己,你也许就会庆幸当时选择读了这篇文章,而不是去吃首富的瓜。
我时常觉得,阅读好文章有一种类似乘坐时光机的效果。如果作者经历比自己多、见识比自己广,那么某种程度上,作为读者的我们,就好像穿越到未来看了一眼似的。
看这么一眼,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恐惧源于未知——因为看不清,所以无法做准备,只能被动接受,自然觉得焦虑。
而不管未来是好是坏,只要我们知道多一点,就可以多做一点准备。
3
今早看了杨利伟的一篇文章《太空一日》,里面有一段描述跳伞的困难之处: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知道还是不知道,就是可以有天壤之别。以下这段来自和菜头:
知道和不知道之间的区别极大,甚至你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知道之后整个人都不是同一种状态。以前玩手机游戏,我玩了半个月,觉得极限大概就是几百分。并且由此推断,你们人类的水平也就是几百分,最多过千,游戏的设计者做的理论极限值也差不多在这个水平。然后,当我看到我朋友手机上几万分的成绩,虽然我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在那一瞬间我感觉打过千分应该不困难,我也可以做得到,丝毫不曾想过就在刚才,我还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类的极限。
为什么说无知是黑暗无明,智慧如同火炬灯塔?因为哪怕照亮一瞬间,你都再也回不去了,因为你看到了世界的模样。
4
「价值阅读」这个名字,从「价值投资」而来。
根据上文的「时光机理论」,如果把内容作品(文章)看作一种投资标的,那么尽早地发现优质作品的价值,并付诸行动,实际上就相当于——在投资对象的价值还没被市场完全发现的时候提前买入。
等到更多人都发现的时候,你的行动已经叠加了时间的价值,相比其他人提前获得了回报。类比到投资上,就是大家都开始买你持有的股票,股价上涨,这个时候你卖出,就实现了「低买高卖」。
简而言之,我相信好内容是有投资价值的。做好这个投资,需要眼光、勤奋、耐心和执行力。
眼光:分辨好内容的能力;
勤奋:想读到一篇极好的,可能要有 99 篇的基础;
耐心:价值回归是需要时间的,领先往往意味着孤独;
执行力:行动才是真正的「买入」。
这次就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