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旭的阶段性答案

苦,就是不满足

这篇文章只聊两个字:欲望。

不妨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的周遭环境一直在传递这样的信息:

这样不够,你需要 xxx,因为 xxx。

从商业社会的角度看,这个现象是「合理」的。因为消费者的支出,就是企业的收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让消费者多花钱。

可是,从个体的角度看,却要警惕自己不自觉地去接受商家贩卖的这种「合理」。相反,可以问问自己:

这样真的不够吗?怎样才算够?我真的需要吗?我需要的理由成立吗?

为什么这件事情如此重要?

如果把幸福看作一道公式……

用极简的方式看待人生价值,其实活的是一条复利曲线:S = P(1 + i)^n

P 是本金,i 是增长率,n 是时间。三者都是可以努力的,这里不展开,简单地说我的理解,就是:尽早开始,赚时间;夯实基础,赚本金;持续学习,赚增长。

但这个公式不完整,因为它只涵盖了人生价值,可以大概理解为人生的「收入」。如果说,人生追求的是「幸福」,而且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幸福 = 价值 - 欲望。

用大白话说,就是「幸福值」等于「我有的」减去「我想要的」。

苦,就是不满足

如果从这个公式来看待「为什么不幸福」这个问题,那无非就是:我有的太少了,我想要的太多了。

解法也很简单,就是——增大「有的」,减少「想要的」。不过具体到执行上,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

若是幸福值真的可以量化,每个人对它的「感知阈值」也很不同。比如有些人觉得 50 就很幸福,有人却觉得 2000 才算幸福。这一点又直接影响到,每个人在追求幸福之路上,目标设定的不同——即「我有的」和「我想要的」之间的差值。

我试着换个角度,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讲这个事情。

「我有的」多到一定程度,社会对这个的定义是「成功」;「我想要的」多到一定程度,通俗的说法就是「贪婪」。

那么,为什么有人明明很成功,但是不幸福呢?因为「贪婪」,因为他想要的越来越多——

年收入 10 万,就想要 20 万,到了 20 万,就想要 50 万、100 万……这个追求本身并无问题,只是需要考虑的是,到底多少才「够」?这个人是不是不自觉地沉迷于这个游戏本身,而忘记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他真的幸福吗?

苦,就是不满足。

所以,是不是「佛」了就会幸福?

自从「佛系」这个词火了之后,有人就喜欢经常挂在嘴边。在继续往下讨论前,先把「佛」简单定义一下,就是一种都行、都可以、没关系的态度。

这么看来,「佛」不就是不执着于想要吗?所以,我们佛了,是不是就幸福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卡了蛮长一段时间,于是继续阅读、思考,得出了这个阶段性答案:是,也不是。

说「是」,是方向正确。降低欲望,确实是通往幸福的路径之一。

说「不是」,是因为没法一概而论。当我们说一个人「佛」的时候,必定是在某个具体的场景下,也就是这个人在某方面挺佛的。

我觉得,有些事情可以佛,有些事情不能佛。至于是哪些,关系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即——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我们评判自身幸福的那把尺子在哪里?

要知道,从这篇文章一开始,我们都是在极度简化的情况下去讨论幸福。然而,幸福是有很多个维度的。

拿我自己来举例。

有些方面我很佛,比如物质方面,我并不追求住很大的房子、吃昂贵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更没有跟人攀比的兴趣;

有些方面我坚决不佛,比如信息输入质量要尽可能高,培养跟少数人的深度关系,同时,还要积攒足够(有明确标准)的财富……

按照这样的价值观(尺子),如果想达到幸福值的最大化,我有明确的行动原则。说白了——幸福就是努力追求真正值得在乎的,而对那些不重要的,坚决采取「佛系」态度。

在此之前,要先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将「值得在乎的」和「不重要的」筛选出来,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别人宣传的「你需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认知的进步,会演变出不同的阶段性答案。比如三年前的我,肯定不是这么想问题的。

就聊到这里吧。今天是感恩节,祝大家感恩节快乐。

这是去年感恩节写的文章:感恩,就是明白没有「应得」

#佛学 #欲望 #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