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旭的阶段性答案

看热搜,真伤脑

1

「诶,你知道那啥啥啥么,都上热搜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热搜」成了一件事「很火」的代名词。从产品运营的角度看,这是个很「成功」的功能。

最近看奥运会,我试着把热搜当作自己的信息源之一。一周过后,我的结论是:这玩意儿有毒。就跟烟一样,吸多要出事。

不同的是,吸烟伤肺,看热搜伤脑。

2

先来看「热搜」这个名字,我们很容易认为:是一件事被很多人搜,所以才上热搜。

可事实是如此么?

实际上,我们知道所谓的热搜榜,有很多的人工干预。

比如热搜是广告位,是可以买的;比如特殊时期,热搜可以作为宣传特定内容的入口;又比如有些事情不适合上热搜,那就可以拿掉……

凡此种种,就很难分辨——究竟哪些是真火,哪些只是有人想营造出很火的错觉,从而实现让我们「关注」的真实目的。

3

所以,热搜的本质,是一种投喂。

这投喂的背后是什么机制,我们无从得知。但从结果来看,它不值得投入太多的注意力。

回想那些吸引你点的热搜,是不是大多都是八卦、丑闻、冲突?

而且,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看个热闹,收集了一堆碎片,然后脑子就会自动把碎片拼接,生成一个「你以为的事实」。

不信,下次你留意一下,自己给别人转述热搜事件的时候,是不是会用「大概就是……」的句式?

你心里清楚,其实,你也不是那么确定。

4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最值得警惕的是,微博热搜「自带叙事」。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我下午看到一个叫 #陈梦让球# 的热搜。点进去,就会看到网友发的一些比赛动图和视频片段。

重点来了:我发现自己,在看这些片段的时候,完全是带着「看看陈梦怎么让球」这个想法在看。

也就是说,在看片段之前,我就已经被植入了一个想法「陈梦让球」。于是,视角就从「看视频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变成了「看视频来验证一下别人植入的看法」。

不要以为你可以轻易摆脱这个想法。就如著名的「白熊实验」所展现的:当有人告诉你「别想白熊」,你会想到的,就正是白熊。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仿佛看到用热搜的人们(包括我),都变成了一撮撮韭菜……注意力被狠狠收割了的韭菜。

你有什么非看热搜不可的理由么?

#信息素养 #微博 #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