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旭的阶段性答案

你给自己准备好应急通道了吗?

近些年,有没有越来越多的事情,让你感到人生无常?

年纪渐长,可以失去的东西变多了。也许正是因此,能触动自己的事儿也变多了。

从小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那个 TVB 演员,怎么就去世了;新闻里那个猝死的上班族,怎么跟自己好像差不了几岁;不就是下了一场大雨,怎么就死了那么多人?

除了死亡,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

倒是没有特别糟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心怀感恩的同时,也一直提醒自己:

拿到一副好牌的时候,更要小心不要打砸。

再加上学投资四年,对风险的感知能力变强,不愿自己暴露在太大的风险之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范风险最好的时候,就是在出事之前。

今天就分享一下我在这方面做的准备。

应急资金

之前在《你能接受最差的结果吗?》里提到过:不管是投资还是做企业,账上永远要留至少 20%(最低不少于 10%)的现金。

对个人来说,同样需要一笔类似的应急资金。一般来说,至少留有 6 个月的生活费用。如果觉得还不放心,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留得更多。

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这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如果心里没数的话,现在就可以列一张表,把非花不可的钱数罗列出来。顺便也看看,有多少钱其实是没必要花的。

不要以为工作稳定就不留应急资金,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些天发生在新东方们身上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你我所处的行业中。

万一失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这笔钱至少可以让你有 6 个月的缓冲期,去寻找新的出路。

买好保险

比失业更糟糕的,是人出了事。遭遇意外,得了重病,这些都是要花钱的事情。真遇到了怎么办?拿前面提到的应急资金去填坑吗?不够填怎么办?

比较靠谱的做法,是买保险。

以前我一听到保险,都是掉头就走,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关系,以及保险销售都是骗子。后来,我在《薛兆丰的经济学课》里,才真正了解了保险的本质。

保险公司,是一种提供「未来一致性」服务的商业机构。

什么叫未来一致性?就是不管未来发生什么事情,我都希望在财务上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比如说:我担心自己未来生大病,这事有一定的概率会发生。如果真的发生,我会需要一大笔钱,但我不希望这笔钱从自己的积蓄里出,因为这样的话,我的生活水平就会变差。

于是,我可以买一份重疾险。每年给保险公司支付一笔小钱,确保我将来不管什么时候生了大病,都可以获得一笔能维持生活水平的大钱(赔付),而不需要我动用原有的积蓄。

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险种,比如寿险、意外险、医疗险、防癌险、财产险……总之,保险是个好东西,而且越早买越便宜,不妨了解一下。

应急物资储备

这件事我还没做,不过应该要准备起来了。

之前看一部台剧《火神的眼泪》,讲台湾消防队员的故事。其中有段剧情是,消防员到民众家里去做消防科普,给住在老旧住宅的人们发放烟雾报警器。

可是,没有风险意识的民众在真正遇到事情之前,都会以为自己没问题,拿到烟雾报警器也不装。等到真的在睡觉时发生火灾,命就只有一条,代价已经沉重得无法承受。

我想说的当然不只是烟雾报警器,不过道理类似。今天从阳志平的公众号了解到,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过《北京市居民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就是一份很好的参考资料。

我搜了一下,上海也有类似的清单。相关公告的第一句话是: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资产配置

这是一个投资上的概念,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但我想说的是,不要去狭义地理解「资产」这两个字。如果你做投资,适当的风险分散当然很有必要。但并不是说,不做投资,资产配置就跟你没关系了。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看不见的资产,比如技能、时间、信誉、关系……

前面我们聊到失业的风险,那是不是在平时就可以培养本职工作外的技能(或者副业),让自己多一条腿走路?

不管做什么事,都爱惜自己的羽毛,在不同领域建立自己的良好信誉,是不是其实也算一种「资产配置」?

一旦我们真的这样去做,把路走宽,那么——即使真的遇到风险,想必也有更大的应对空间。

今天暂时就说这么多。如果你也有好主意,欢迎补充。

#应急通道 #风险管理